兩會再提 " 互聯網 + 醫療 ",互聯網醫療迎高速發展機遇
如果說,兩年前地方一紙禁令要求 " 醫院清理與互聯網公司的掛號行為 " 使 " 互聯網 + 醫療 " 公司遭遇重創,那么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對 " 互聯網 + 醫療 " 的點贊,或許又讓轉型升級且羽翼漸豐的該行業迎來全新契機。
2018 年 3 月 5 日,李克強總理在 2018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等多領域推進 " 互聯網 +" 進程。
2018 年 3 月 10 日,李克強總理針對寧夏代表團提出的 " 希望建立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縱向打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部門、區域之間的信息壁壘 " 做出回應:要求有關部門要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把固定資產投資更多投向基礎信息等領域,加快 " 互聯網 + 醫療 "" 互聯網 + 教育 " 建設,讓優質醫療教育等資源惠及更多基層群眾。
互聯網 + 醫療一直是熱點,共有 20 余項專項政策
其實,互聯網醫療并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早在 2015 年互聯網醫療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互聯網醫療就成為業界工注的焦點,經過三年的發展,互聯網醫療也逐步有了起色。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智能終端普及、傳感器技術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改善,互聯網醫療擁有了良好發展的土壤。
尤其是隨著我國醫療剛性需求的不斷擴大,醫療資源不足導致的供需失衡,這一缺口為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結合提供了切入點。在此背景下,國家政府各部門積極推動政策,推動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2016 年 6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劃了我國醫療數字化的發展目標。到 2020 年,建成國家醫療衛生信息分級開放應用平臺,實現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醫療、醫藥、醫保和健康各相關領域數據融合應用取得明顯成效。該政策的頒布實施為互聯網醫療智慧化發展提供了數字保障,為互聯網功能醫療的發展提供方向指引。
2017 年 5 月國家衛計委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征求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和《關于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發展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函》(下稱《征求意見稿》)兩個文件的發布為我國互聯網醫療的深化發展提供了更加明確的政策保障。對互聯網診療活動準入、醫療機構執業規則、互聯網診療活動監管以及法律責任做出規定。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提供了規范化的發展方向,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圖表 1:截至 2017 年國家關于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匯總(一)
圖表 2:截至 2017 年國家關于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匯總(二)
圖表 3:截至 2017 年國家關于互聯網醫療的政策匯總(三)
飛速擴張,2017 年互聯網醫療規模已突破 300 億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09 年到 2017 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從 2 億元激增至 325 億元,復合增速高達 89%,目前互聯網醫療產業鏈已逐步成形,在線掛號及問診企業已從流量爭奪進入到了醫療資源擴張的比拼階段,接下來預計市場增速將維持在 40% 左右,預計到 2020 年我國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900 億元。
圖表 4:2011-2020 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及預測(單位:億元,%)
圖表 5:2015-2016 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使用率(單位:%)
另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研,2017 年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達到 2.53 億人,網民使用率達到 32.7%。
圖表 6:2015-2017 我國互聯網醫療用戶規模增長情況(單位:億人,%)
銀川率先出臺互聯網醫院政策,2017 年已建成 17 家互聯網醫院
從 2013 年的醫藥電商元年到 2016 年的互聯網醫院井噴,互聯網醫療的熱點在不斷轉移,目前已覆蓋在線掛號、在線問診、線上診療、在線支付、醫藥電商和診后服務等一系列互聯網醫療服務。
2016 年,銀川市率先出臺互聯網醫院領域突破性政策,通過發布和落實 " 一個辦法、兩個制度 ",填補了國內互聯網醫院監管空白;2017 年,銀川再度發布了三項新政策,在促進醫療改革和民生服務方面占據制高點。
圖表 7:銀川互聯網醫院相關政策匯總
圖表 8:截至 2018 年銀川互聯網醫院匯總
從探索期到爆發期,互聯網醫院只用了一年時間:2016 年我國互聯網醫院的建設數量為 36 家,而到了 2017 年這一數字為 87 家,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 年中國互聯網醫院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不完全統計,截至 2018 年 3 月全國互聯網醫院數量已達到 95 家,其中上線運營的有 82 家、在建的有 13 家。
圖表 9:2014-2018 年互聯網醫院建設數量(單位:家)
2017 年,互聯網醫療發展如火如荼:先是業界扎堆銀川,欲借地方政策創新之利,探索診療服務在線化的可能;接著就有了尚在意見征集階段的《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意外流出,規定了 " 允許開展的互聯網診療活動僅限于醫療機構之間的遠程醫療服務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的慢性病簽約服務 ";然后有了 AI 作為輔助診斷手段,在業界的全面開花。
這三件大事,都指向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互聯網診療。扎堆銀川表明了企業希望進入診療環節的強烈意愿,文件則表明了政府的監管底線,AI 的大熱則證明互聯網診療的技術基礎正在進一步夯實。以互聯網作為手段,以大數據作為支撐,以滿足監管條件為基礎的互聯網診療體系,有望在接下來真正形成。
在具體的業務領域,也發生了可能影響未來的一系列變化。一是 " 在線問診 " 服務,正在成為標準化的互聯網醫療服務手段,移動化的遠程醫療和慢病管理,都將依賴于問診工具;二是隨著醫療信息化進入信息集成階段,醫療信息化和互聯網醫療之間正在趨向融合,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可望走向遠程化、互聯網化;三是互聯網創新也在趨向醫療細分領域,醫、藥、險、檢和 AI 等領域都有足夠細分的新玩家入局,產生了許多有想象力的新模式;四是互聯網運營的精細化,賦能體系、開放平臺,也成為各家互聯網醫療企業效仿的對象。
預計 2018 年是互聯網醫療的轉折年,這個發展了多年但始終沒有突破的 " 互聯網 +" 領域將真正迎來第一個收獲期。
圖表 12:2018 年互聯網醫療發展趨勢預測